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及股東利益最大化,並促成綠色經濟、環境永續及社會繁榮之進步,以達公司治理永續發展目標,於105年3月25日董事會通過訂定本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實務守則」,以管理其對經濟、環境及社會風險與影響,並遵照守則規定辦理。並於111年1月25日董事會通過第二次修訂,並更名為「永續發展實務守則」。
本公司訂有「三聯活力積點」辦法,鼓勵員工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或擔任志(義)工,透過福委會舉辦淨山、淨灘、捐血等公益活動,112年有36人次。另外本公司配合政府法規實施育嬰留職停薪假、陪產假,為鼓勵員工積極成立家庭、提升生育意願及希望降低年輕夫妻養育負擔,推行「社福津貼:結婚津貼/育兒津貼」方案,以期提升員工生活福祉,協助降低少子化社會現象,112年有8位員工之8位子女受惠。訂有「就業促進津貼實施方案」促進原住民、身心障礙者就業機會。訂有「三聯科技青年職場見習辦法」,112年台科大5位學生參與職場見習計畫,讓學生參與體驗企業的運作情形,落實學習效果,促進產學合作,提供青年提早與職場接軌之新管道,以期提升青年就業率。尊重國際公認的基本人權,打造多元與具包容性的工作場所,陸續推行原鄉人計畫、築巢引鳳計畫,歡迎國際優秀人才加入三聯,集團內共聘僱4位外籍顧問或員工。
節能減碳及溫室氣體減量策略
本公司與各子公司基於環境保護與響應政府節能減碳政策而採取各項措施,包括分階段更新公司照明設備,改以節能減碳之省電照明取代舊有照明,建置辦公室自動化監控系統,包含電力與溫濕度等監控並設有自動調節空調及照明定時裝置,並進行室內溫濕度與二氧化碳監控。另研究發展中心(高雄本洲)112年建置第三期太陽能板光電系統,民國112年及111年產生乾淨能源分別約為17.48噸及19.95噸,此外還能阻隔陽光直射廠房,達室內降溫效果,節省空調耗電,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能源消耗。多聯工廠並於107年增設建置太陽能板光電系統區域,預期能加倍產生乾淨能源。
而多聯工廠針對溫室氣體管理、空氣汙染物排放、廢棄物管理、水資源管理、廢水處理及能源使用等六項制定相關辦法及方案,皆有明顯成效。藉由製程改善以降低廢棄物之數量,主要廢棄物之有害性廢液均委由合法廠商處理,並向環保署申報,民國112年及111年有害性廢液量分別約為75.34噸及76.55噸,年減1.2噸(-1.6%),依法定期檢測固定汙染源防制設施,並針對檢測結果予以分析追蹤控管。工廠製程廢氣無排放溫室效應氣體,僅有化學品混合及調配之化學性空氣污染物包含氨氣、揮發性有機物。111年~112年各項空污數據,皆符合法規之排放標準。廢水排放處理與檢測作業、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制度與廢PE容器改製成電池回收桶方案等,著力提升能源效能、減少資源浪費並改善溫室氣體減量,創造節能減碳的效益。
本公司於2009年加入政府電子交換機制,使公文收發作業更便捷,節省公文傳遞時間、紙本作業及郵資成本,大量減少紙張耗用、印刷油墨等資源。另外為推動綠色環保及鼓勵同仁廣為使用大眾運輸交通工具,制訂「節能環保護地球」獎勵辦法,以為減緩全球暖化盡一份心力,對於綠色地球略盡責任。
本公司民國112年及111年CO2總排放量分別約為15,731噸及15,283噸,年增448噸排放量(2.9%),係因產量增加,排碳量相對增加。112年度及111年度用水量分別約為183,981噸及155,905噸,年增28,076噸(18%),係因子公司新增純水系統一套,建置後需進行系統驗收及維持運作,故112年用水量增加。
年度 | 範疇一 | 範疇二 | 範疇三 | 密集度 (公噸/千元) |
111 | 4,511 | 7,346 | 3,426 | 0.0040 |
112 | 3,836 | 6,450 | 5,445 | 0.0042 |
備註:溫室氣體:範疇一、二資訊涵蓋所有廠區及子公司,範疇三則為本公司資訊,主要溫室氣體排放種類為二氧化碳(CO2)。以上各項資訊尚未經相關認證機構驗證。
管理目標 : 每年減排3%以上之溫室氣體排放量;維持單位產量所使用之自來水量;減排3%以上之廢棄物量。
與供應商合作致力提升企業社會責任
本公司在推動環保、安全與衛生業務時,需符合國內相關法令的規定,並期與國際認同的標準接軌,於民國102年成立環安衛委員會致力推動公司的環保、安全與衛生政策,105年環安衛委員會設定年度目標「年度零災害」,為達此目標之策略為 :
- 遵守政府法規 : 公司法、勞動法令、職業安全衛生法、環境保護法、智慧財產權法規等法令規範。
- 促進人員安全健康
- 環安衛風險管理之檢查與督導
- 環安衛文化之宣導與落實
- 協同供應商合作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本公司一直將供應商視為長期合作夥伴,要求同仁執行採購作業需基於公平公開公正原則,選擇合作夥伴,並訂定供應商評鑑制度,每年定期進行供應商評鑑作業,另不定期赴供應商處進行實地考察,瞭解該供應商產能、品質系統、研發能力等相關資訊,並要求供應商符合勞動標準、反強迫勞動、職場健康與安全等,要求供應商必須符合政府法令規範外,也須重視經濟、環境及社會面的責任,共同增進企業社會責任及永續發展。
企業永續發展推動小組
本公司企業永續發展推動涵蓋公司治理、環境永續、社會公益等三大領域,對股東、客戶、供應商、員工、政府與學研機構及社區等利害關係人持續努力溝通,以實踐與所有利害關係人之長期承諾,於105年3月25日董事會通過「企業社會責任實務守則」,設置企業社會責任推動小組,於111年1月更名為企業永續發展推動小組。負責企業永續發展政策、制度或相關管理方針及具體推動計畫之提出及執行,並向董事會報告。
- 成員組成 :
- 經營團隊、人力資源、總務、採購、研產、環安衛部門人員,由行政服務部組織召集。
- 工作職掌 :
- 規劃公司企業永續發展政策、制度或相關管理方針。
- 將企業永續發展納入公司之營運活動與發展方向,並核定企業永續發展之具體推動計畫。
- 確保企業永續發展相關資訊揭露之即時性與正確性。
- 工作計劃 :
- 公司治理 : 推動供應商社會責任承諾書、員工自主健康管理計劃、防災救護CPR暨AED訓練、職業安全衛生宣導、工作環境安全衛生稽核作業。
- 環境永續 : 依循政府低碳永續之再生能源政策,推動太陽能設備計劃。
- 社會公益 : 投入防災教育及地震預警設備建置,推動民眾自主運動及健康管理觀念,協助培育運動選手。
- 執行情形 :
- 員工自主路跑健康管理 : 112/10~113/4間計64人次完成1,296.5公里。
- 員工體適能休閒活動(單車、保齡球、登山健走) : 236人次
- 職業安全衛生全省週會宣導每年共計2堂。
- 工作環境安全衛生稽核作業全省各區共計4次。
- 設置工廠太陽能設備,113年度1至9月發電量27,500度,換算排碳減量約13,585公斤。
- 開辦社區體適能班113年度1至10月38場,733人次。
- 協辦登山健行活動(中華民國山岳協會及體育署主辦)計4場15,000人。
- 舉(協)辦科普教育活動:贊助科普技能競賽合計30萬元;科普教育課程與營隊9場次,706人次;科技研討會及研究計畫計166人次、發行三聯技術科普教育刊物3期共6,000本。
- 協辦環境保育及防災教育活動: 【植樹護地球~水保心森活】植樹3500棵300人次; 防災教育科普活動 4 場 400人次。
- 協辦藝文活動、推廣人文教育計5場,總計762人次,贊助20.5萬元。
- 跨部門ESG委員會進行112年度組織溫室氣體盤查,並著手編制113年永續報告書。
- 於113年11月13日董事會報告113年度工作執行情形,董事會給予委員會年度執行成果正面評價,並建議持續加強內部教育訓練及法規遵循。
人權政策
本公司參考國際人權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之規範,保障員工合法權益,並尊重基本勞動人權原則,無危害勞工基本權利之情事。
人權管理及作法
為讓員工了解自身權益與公司在社會責任方面的推行政策及作法,在「管理規章」、「勞工安全衛生工作守則」、「性騷擾防治辦法」等內部文件與辦法中,皆明確宣示保護員工人權,包含從基本的遵守法規要求、就業自由、建構安全與友善之工作環境。
人權議題評估 | 人權風險減緩措施 | 教育訓練 |
維護性別平等 | 因應性別工作平等法修訂(陪)產假、育嬰假、產檢假與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及懲戒辦法等相關規定,促進性別地位實質平等之精神。 | 4/22 性騷擾防治法規宣導,0.5小時,60人次 |
職場健康與安全 | 設有哺集乳室,照護公司內母性同仁的需求。 113年度無發生員工職災案件。 | 11/6高雄、11/22台北、11/29新店,防災與急救訓練宣導,合計7小時,61人次 1/22 感電危害預防,0.5小時,60人次 10/28 機械手臂與協同工作機器人作業安全宣導,0.5小時,70人次 |
杜絕不法歧視及維護工作權 | 訂有「就業促進津貼實施方案」促進原住民、身心障礙者就業機會。 | 14位新人參加新人教育訓練,觀看線上宣導影片,完成後實施線上測驗
|
禁止強迫勞動 | 設置意見箱並定期召開勞資會議。對於危害勞工權益之情事,本公司提供有效及適當之申訴機制,確保申訴過程之平等、透明。申訴管道簡明、便捷與暢通,且對員工之申訴應予以妥適之回應。 | 7/17法律專題與員工招募、考績訂定、離職等案例分享解析,2小時,25人 |
身心健康及工作平衡 | 舉辦健康促進活動、成立運動社團,並開辦體適能課程。107至111年連續獲得體育署運動企業認證。 |
本公司長期致力推動高科技發展及人文教育之交流,故於民國91年初成立「財團法人三聯科技教育基金會」,期透過研討、交流及發行刊物等方式,結合對人文與科技有所共識的社會人士,共同推廣有益於學校、社區及企業之講座及活動,整合資源並落實終身學習的理念。未來,基金會仍不斷延續以往精神持續推動及參與公益活動。